湖北省县域医共体已建成118个 覆盖超七成县市区
图为:8月23日,黄州区陶店乡卫生院医师与区人民医院专家就疑难患者病例进行远程会诊。
湖北日报讯(记者龙华、通讯员孙苗、实习生何欣雨)8月26日,记者从省卫生健康委获悉,截至目前,全省共组建县域医共体118个,覆盖了省内77.5%的县市区、175家县级医院、852家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121家村卫生室。
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它整合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资源,以县域为单位,划分若干个(一般为1至3个)网格,每个网格建设1个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医共体为网格内居民提供健康管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连续性医疗服务,形成管理、服务、利益、责任共同体。
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开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今年年底,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面推开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到2022年,乡镇、社区等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据最新统计,我省66个县(含3个直管市)和13个远城区已建立医共体,完善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体系。
省卫健委负责人介绍,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实现人、财、物统一打通配置使用,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通医疗信息,建立医学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临床治疗等远程诊断共享,构建起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让县域医疗资源发挥出更大效能,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了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实现医防结合、医养融合。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推开后,增强了百姓基层看病就医的吸引力,全省县域内就诊率由2015年的84.91%升至目前的90%。
链接
穿越空间阻隔,寻求共生
——解析我省医共体的实践路径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龙华通讯员孙苗实习生罗欢
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医改给出了方向:建立医共体,构建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构基层医疗生态。近年来,我省已先后在多地率先开展医共体试点探索。在其基础上,今年,省政府发出全面推开医共体建设的“动员令”,全省上下行动起来,基层医疗服务的痛点正被打通,改变悄然发生。
资源整合:紧密“抱团”上下贯通
年过八旬的黄州区陶店乡孙镇村村民孙大爷,前段时间因脑梗在陶店乡卫生院做康复治疗,症状减轻后回家休养并继续吃药,最近几天又感觉症状加重。
8月23日一大早,他来到村卫生室。村医徐靖立即向陶店乡卫生院发起了远程会诊请求。随即,卫生院综合科主任林海峰接通网络,一边与孙大爷进行视频交流,一边在电脑系统里调出老人的病历、检查结果及处方。最终,林海峰为孙大爷调整了口服药物品种。26日,老人复查时在视频里高兴地告诉林医生:“吃了药,感觉好多了!”
2017年12月,黄州区以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3家区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全区3家专科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家村卫生室,吸收湖北智影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社会力量,组建县域医共体——黄州总医院,医共体内部实现人事、财务、业务、设备、后勤打通管理及使用,实行三级联动,县级医院看大病、乡镇卫生院治小病、村卫生室防未病。
2018年以来,黄州总医院下派37名医疗专家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带教,累计接诊群众3.38万人次。今年1至6月,黄州全区乡镇卫生院门诊量6.25万人次、住院量3382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3.59%和69.18%。
整合与贯通带来的提升,不只发生在黄州。
2012年,枝江董市镇卫生院资产负债,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仅是一台黑白B超仪,工资仅能支付70%,公共卫生服务不能全面开展。这一年,枝江市组建医共体。市人民医院全面托管董市镇卫生院,全面履行对董市镇卫生院的业务、财务和人事管理职能。7年过去,董市镇卫生院盖起了新医疗大楼,年门诊和住院患者增长近一倍。
互通共享:看病少跑腿分诊有信心
一次“如坐飞机”般的诊疗经历,让67岁的黄必元大呼“意想不到”。
黄必元是京山市罗店镇人。去年下半年,他时常感到心慌、喘不上气。去年10月,他来到镇卫生院接受24小时长程心电监护。心电图结果远程传到市人民医院,读片专家发现,其心跳每分钟仅30余次,需安装心脏起搏器。
从卫生院检查到市人民医院诊断,再经绿色通道转诊武汉协和医院手术,老人无需挂号、排队,不用重复检查,顺利完成了手术。
2018年,京山市人民医院与15家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医共体时,将数字化、信息共享放在重要位置,所有成员单位信息系统实现更新、统一。同时,设立区域医学放射影像、检验、病理、心电等6个中心,承担起成员单位的阅片、检验等任务。目前,患者就诊信息共享、病史全程可溯、检验结果互认均已实现。
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不仅如此,医共体给百姓的是复合价值。
近日,71岁的大冶市还地桥镇军山村村民胡普安,因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并感染肺心病等多种疾病交织,同时伴有肠梗阻而住进还地桥中心卫生院。经过几天治疗,肠梗阻没有好转迹象。“会不会还有隐藏病情?”主治医生柯尊寅提出请市人民医院进行远程会诊。
会诊调整了老人的用药方案,几天后,胡普安顺利出院。“如今,我在乡镇里花更少的钱看好病,不用来回折腾,真是划算。”老人高兴地说。
医共体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打破了患者对基层医疗技术的不信任,为分级诊疗提供有力支撑。
破难攻坚:医防结合求得共赢
24日下午4时,黄陂区人民医院糖尿病护理干预门诊内,51岁的周秋苟正在做糖尿病并发症眼底筛查。
周秋苟是木兰乡人。不久前,他在乡卫生院检查时发现血糖高。卫生院将他的数据录入健联体信息平台。“我在平台上看到患者的情况时,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卫生院,将他转诊到医院来进行进一步住院检查。”游静纹告诉记者,经过详细检查,周秋苟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2013年10月,黄陂区人民医院与12家乡镇卫生院组成健康管理医共体,患者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对疾病高风险人群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游静纹电脑里,存储着医共体管理的5539名糖尿病患者信息。“出院的病人,一年内会接到6次随访电话。”游静纹介绍,通过健联体,医院与卫生院将共同完成“院后”跟踪管理。此外,区人民医院还有高血压、肿瘤、脑卒中、心理咨询四大干预门诊,共同建立预防体系。
省卫健委体改处负责人介绍,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将医保基金支付方式改革应用于医共体建设中,建立起“总额预付、过程管理、合理超支分担、结余留用”制度。这种模式下,患者在县域门诊、住院、转诊和县外住院,花的每一分医保金都是医共体成本。此举倒逼医共体各医疗机构,采取各种方式主动预防、减少居民患病,解决“过度医疗”,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
“以健康为中心”的价值,体现在各地群众健康水平和就医费用的变化上:2018年黄陂区人均住院费用3846元,较2015年下降3.2%;枝江市卫生费用总量增幅下降8.6%,住院患者人均费用下降194元;2019年1至6月,黄州区患者次均门诊费用158.06元,次均住院费用3254.92元,分别比成立医共体前的同期降低46.04%和30.78%。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