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文汇·文化视点|灯光为媒,映出城市景观的美商与温度

发布时间:2025-01-12 17:50来源: 东方网阅读量:5580   

冬日,一年之中夜晚最长、温度最低的时节。斑斓、温暖的灯光被认为与这一时节格外相宜。最近一段时间,就在法国里昂灯光节、荷兰阿姆斯特丹灯光节轮番登场之时,灯光艺术也亮出申城又一张名片,渐成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是国家级非遗灯会,亦是世界瞩目、时尚达人争赴的潮流圣地,三十而立的豫园灯会正历久弥新、“艺”彩纷呈,迎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与此同时,第三届静安国际光影展官宣预告,将在农历新年后的每个周末于苏河湾与南京西路两大商圈常态化上演光影盛宴。此外,还有不少“小而美”的灯光装置,分布于全市一些不那么起眼的公园、街道、居民区,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一抹亮色与暖意。

当灯光艺术越来越不让人感到陌生,它该如何超越美与炫的表象,让大众在光与影中感受一座城市的热情与温度,成为业内关心的话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程雪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城市需要标志性灯光节庆活动的流光溢彩,也需要渗入日常肌理的微光点点,需要视觉上的提亮,也需要身心上的唤醒。他认为对于夜上海内涵的挖掘,也是对海派文化走向现代的一种呼应。

流光溢彩,城市秀场魅力独具

传统灯会,最让百姓大众感到亲切的灯光艺术。千灯启明,照亮山海,这几天,一年一度豫园灯会的璀璨亮灯,以启新的“山海奇豫记·丛林篇”再度刷屏社交网络。以《山海经》为蓝本,灵蛇领衔一众神兽生灵,欢舞于晏海阁、九曲桥等豫园商圈多个点位变身的山海丛林奇境;热闹的凝晖路上,“庄周梦蝶”天幕式花灯营造出“庄生晓梦迷蝴蝶”般的梦境错觉,穿行其间,不仅抬头可见斑斓蝴蝶自谷底向天空聚集,还能沉浸在蝴蝶扇翅声、风声与虫鸣中,感受“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就连商圈外围的上海老饭店外墙也藏着灯光惊喜,众多小动物的眼睛竟然在好奇地注视着人们,这是“丛林之眼”浮雕墙式灯组,凝结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探索……近年来,豫园灯会以打通了传统与现代的和合之美,让灯会这一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焕发新彩,洋溢着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青春气、时尚感,为通行世界的灯光艺术贡献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全国各地不乏赫赫有名的传统灯会,像是南京秦淮灯会以历史悠久取胜,四川自贡灯会以工艺精湛见长,作为上海最重要年俗活动的豫园灯会之所以能从中破出新路,豫园股份首席文化官陈佳认为在于把握住了此地、此时、此人这三个维度的创作主调。所谓“此地”,一方面是从中华文明深厚浩瀚的文化积累中汲取创意灵感,用更现代更美丽的灯火将遥远的传统照亮,再用传统的璀璨光芒照亮今天的人心,另一方面是始终秉承海派文化、海派精神,着力凸显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浪漫和精致;“此时”,是顺应每一个时期的新潮流、新变化,大胆拥抱AI科技、数字技术创新表达;“此人”,则是对于大众精神所向、情感所动和情绪所染的一种努力关照与贴近。“人,是所有文化创作的起点。近些年涌动在年轻人间的浩荡国风、文化自信,是一种宏大的时代情绪。”陈佳说,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解认识,豫园灯会才敢于在深度挖掘传统灯彩艺术的基础上去改良和创新。

传统灯会以外,近年来另一种广为人们熟悉的灯光艺术,是流行于全球各地的建筑光影秀,以形形色色的建筑为广阔幕布,铺开光影剧场演绎。去年金秋以“穿越光年”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就包括相当场次的建筑光影秀。《辉光日新》上演于华丽转身后的老市府大楼,以创意投影秀叠加互动乐器表演,“讲述”城市变迁的“叙事诗”;《江南万象——中国式风景》登上油罐艺术中心巨大储油罐外立面,首次将林风眠、吴冠中两位艺术大师的作品用光影呈现……这届光影节共点亮申城重要建筑1100余栋,打开了一扇塑造城市形象的新窗口,吸引国内外游客1620多万人次,带动相关消费超过38亿元。

共创共鸣,微光点点温情倍显

灯光艺术只能有嘉年华式热闹、盛大、炫目的一种姿态吗?单单在申城,同样有不少点位的作品诠释了灯光艺术的另一种可能:小而贴心。

14个被点亮的灯光艺术装置,分布在万里公园内外,精准辐射普陀区万里街道。这是正于万里公园举办的第四届“万里观光”灯光艺术季。“共创”的身份,令作品与众不同,更像于周边居民而言的“小确幸”,成为连接公众与社区的纽带。它们多由艺术团队、艺术家携手万里居民以灯光为笔共同创作,在鼓励人们参与的过程中,激发民众的创造力。

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理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客座教授刘毅近年来持续在万里街道开设了一个美育互动工作坊,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碰撞中,搜集了根植于地域的丰富信息。此次万里灯光季的很多共创作品,就是从这一系列工作坊的“实验田”里“长”出来的,背后其实是社区美育的常态化。例如,《祈福风铃》是从公园一座凉亭垂下的灯光艺术装置,随风摇曳,传来清脆悦耳的声音。这竟然是居民们以回收的塑料瓶、塑料纸、颜料和铁架为主要材料创作的,融合环保与艺术,成为人与自然、街道与居民之间和谐共生的缩影。设置在万里滨水活力带连心桥边的灯光艺术装置《连心灯》,讲述了街道响应居民呼声新建这座桥的故事。“连心桥上连心灯,连起民心聚万里。”居民王阿姨即兴作起打油诗,还兴致勃勃与连心灯合影留念。

在申城一些艺术社区里,也能发现长期陈列的灯光艺术惊喜。形如两条金色“巨龙”的灯光艺术装置《影》,去年秋天起亮相东明路街道的金谊河畔居民区下沉式广场,至今令小区居民倍感自豪。每到入夜时分,作品在镜像玻璃以及灯光的反射、衍射下,形成重重叠叠的流线,与其带有的斑斓皮影叠加出光晕,时尚又迷人。有居民笑言“以为自己到了南京路、淮海路”,也有人感叹“一下子有了心理归属”。

这样的作品,未必明艳照人、美轮美奂,却是鲜活而富于温度的。在业内看来,我们的城市同样需要这样的灯光艺术,以共创、共享、共生与共鸣,润物细无声,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多元样态,照亮大众幸福感

以灯光作为媒介,足以唤起艺术的多样表达。上个月举办的2024年里昂灯光节上,出现在共和国广场的《珊瑚幽灵》令很多人印象深刻,300公斤废弃渔网铺设在当地共和国广场的喷泉中,化为海洋中脆弱又美丽的珊瑚礁,灯光在水面上跳动,仿佛一封写给人类的“环保情书”。去年冬天亮相的阿布扎比公共艺术计划“灯塔”中,则出现了不少具有互动性的灯光艺术作品,例如由20个聚光灯组成的《阿布扎比圆点》,就在海滩上形成一场追踪“玩家”的互动旅程。在业内看来,灯光艺术如何赋能城市的美化与更新,值得进一步探索更为丰富的样态。

不少专家学者都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提到,灯光艺术对于城市的意义,一方面在于照明、提亮,另一方面在于情感价值,带来美的享受、氛围的营造或精神的抚慰。

“灯光艺术尤其是光艺术很是轻盈,并且能形成丰富的形态或图案,对于视觉效果的改善相当明显。”程雪松说。但他同时提到,单纯视觉化的东西容易让人焦躁、疲惫。在他看来,优秀的灯光艺术,不单纯有视觉刺激,更能对人产生一种整体身心上的唤醒,能调动起观众内心的情绪。

需要看到,大多数灯光艺术节庆是短暂的,公共场所长期存在的灯光艺术作品并不多。业内呼唤更多与城市日常相连的灯光艺术。

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城市喧闹之地、旅游景区以外灯光艺术给所在地域带来的改变。“夜晚,当忙碌了一天的快递小哥路过某个地方,不经意间看到一件温暖的灯光作品,内心有了些许感动。这样的作品就很好。”刘毅提出,灯光艺术可以一种轻巧的姿态,给人们带来哪怕一点点幸福感的提升。例如,具有实用功能的“城市家具”如公共座椅、垃圾桶、水井盖等都不妨与灯光艺术形成一些结合,融入城市改造;随处可见的LED屏也不妨在商业信息之外,置入一些更为艺术化的内容,哪怕只有短短十来秒,间歇性地让行人养养眼、舒舒心。在刘毅看来,这需要进一步打通协作机制,让那些对公共艺术颇有见解的艺术家能够更多参与到市政工程或城市景观的前期规划、设计中来。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