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化制度改革到多样化经贸合作,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打造互惠合
“在中国与东盟‘一带一路’合作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中国—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智库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所长杨悦在致辞中说。
11月1日,由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与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智库论坛”在海口召开。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多位专家学者和政府代表,在下午的圆桌论坛上围绕“东盟印太展望与‘一带一路’中的中国—东盟互惠合作:优先路线图”进行了深入交流。
从学者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合作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积极影响,从缅甸、越南、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挝至文莱等东盟国家,与中国在经贸合作携手共进的基础上,正在不断向民心互通和促进务实合作等多个层面继续推进。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RCEP研究院院长杨睿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未来几年是中国—东盟深化经贸合作的战略窗口期,中国主动向东盟单边开放,将赢得中国—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主动。
中国—东盟在制度上深化开放与合作
2021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了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此基础上,中国支持东盟推进制定东盟共同体后2025愿景和东盟一体化倡议,并愿意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3.0建设、RCEP高质量实施,实现地区共同发展。
中国与东盟未来如何推进共建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在战略上建立了紧密而深厚的联系之后,制度上的深化改革是需要继续迈进的坚实一步。
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执行董事会成员廷林恩认为,首先,合作双方要确保项目透明、经济利益公平并维护本土社区利益。他认为,“透明度”对于当地社区、政府和外国投资者之间建立信任至关重要。信息共享倡议使当地利益相关者能够了解项目目标、潜力、社会生计和环境影响。
其次,他提议建立完善的问责制度,为当地人口创造就业机会,确保土地征用公平补偿。他认为,确保“一带一路”相关的项目直接促进东道国的福祉,并最终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环境等各个层面的机会,才能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查雯进一步强调,“当试图在其他国家推广‘一带一路’时,首先需要在两国政府之间建立制度化的合作机制,这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重点。”
她认为,新加坡和中国合作的成功源于强大的制度基础,以此深化经济联系,促进双方在可持续城市和高科技制造等领域的合作。
查雯认为在新加坡—中国所建设的机制中最为重要的是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她表示,联委会是一种明智的初级运行机制,也是一种跨领域的监督合作。在中新双边的制度合作基础上,苏州工业园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广州知识城等两国重点合作项目成效显著。
“2010年至2018年,新加坡已经获得了超过378亿美元的中国直接投资,超过30%的‘一带一路’对外投资和85%的中国债券投资将新加坡作为轴心。”她由此总结,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框架背景下,还需要灵活性的战略、强大的机构和有效的外交,以此作为“一带一路”其他共建国家与中国在制度上深化合作的深刻建议。
国际合作向多个新兴的领域延伸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稳步发展成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实基础。中国—东盟贸易总额从2002年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的548亿美元,到2023年提升至9117亿美元。
中国与东盟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之上,支持东盟印太展望提出的四大优先领域,即海上、互联互通、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及其他领域合作。
菲律宾中华研究学会会长卢西奥·皮特洛认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成为重点发展领域,东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也迎来了转型的机遇,可以在电子商务、物流、绿色能源建设方面进一步合作。
近年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持续深化与东盟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在东盟参建的新能源项目不断增加。中国能建在2022至2024年与东盟国家新签合同338亿美元,年增速达17%。
泰国国立法政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查瓦特·梅桑坦表示,“一带一路”项目日益吸纳了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旨在不仅强化物理层面的连接,更致力于构建数字连接的桥梁并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一倡议深度推动了区域内的互联互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泰合作重点应包括,深化绿色可持续发展合作,扩大在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领域的项目,助力泰国汽车产业升级和能源转型。”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宋清润在论坛上建议。
2024年7月,比亚迪在泰国建成了东南亚首家电动汽车工厂,并已顺利竣工,该工厂的年产能计划为15万辆。此外,长城汽车、上汽等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在积极拓展泰国市场。据相关统计,目前已有7家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泰国设立了汽车组装厂,总投资额接近700亿泰铢。
宋清润认为,中泰未来可以加强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比如增加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项目,可以减少泰国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在泰国,或者东南亚地区开拓更大的市场,此类合作实现了互惠互利。
“数字链接是为了未来可持续的包容性发展。”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知识网络中国协调中心负责人张蕾在发言中重点描绘道,数字经济可以是中国和老挝未来的重点合作领域。
张蕾表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数字链接,比如加强建立更多的数字基础设施来弥合数字鸿沟,以此减少贸易的程序,促使更多利益相关者加入数字化转型;同时,提高数字化创新,开发数字软件,增强了国家之间数字领域的相互认可等。
对于中国与东盟在新兴领域未来合作的困难与挑战,卢西奥·皮特洛认为,在这些新兴领域的合作还面临融资模式、风险评估和公共关系管理方面的挑战。公私合作、多样化融资和合资企业可以成为未来多样的合作模式。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