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是手机销量“触底反弹”的机会吗?
国内手机市场迎来了历史最低点3月份,中国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下降40%,引发关注出货量下降,手机厂商库存压力倍增据报道,中国三大手机制造商已经通知他们的供应商,他们已经削减了20%左右的订单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即将到来的618中华大促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手机市场的颓势
2020年接近低谷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近几天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3月,中国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146万部,同比下降40.5%第一季度国内市场手机总出货量共计6934.6万部,同比下降29.2%
根据其他市场机构4月底发布的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或销量同比下降约14%Counterpoint研究报告显示,本季度手机交易量接近2020年第一季度的水平
伴随着出货量的下滑,手机厂商库存压力倍增,减少订单成为必然选择据日经亚洲最近报道,中国三大手机品牌制造商小米,OPPO和vivo已通知其供应商,将在未来几个季度削减约20%的订单
第一手机研究院院长孙告诉中新经纬记者,2022年春节后,供应链有消息,但手机厂商一直在观望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手机厂商削减订单并不意外,甚至不可避免
早在2022年3月底,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毕就在社交媒体上透露,国内各大安卓手机品牌自2022年以来削减了约1.7亿台订单,约占2022年原出货计划的20%,并指出由于消费者信心不足,未来几个月订单可能会继续减少。
手机市场正在受到出货量和制造商订单下降背后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4月,国内智能手机销量较3月继续下滑10%CINResearch高级分析师刘玉石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安卓阵营的软肋很明显,除了疫情导致的物流停滞,消费下滑之外,还包括一些行业问题高通和联发科芯片供应不足,部分新机型推迟上市,手机最近几年来进展有限,消费者换机意愿不强,这些都是手机市场面临的不利因素刘玉石说
在绝境中寻找机会
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任何有利于消除库存的方法都会被手机厂商认为是救命稻草眼下,618就是生命线虽然购物节是电商平台的主战场,但从来都不缺手机厂商
日前,小米启动618大促,公布全平台产品降价计划,最高降幅500元其中小米12X降至300元,售价2399元起小米12和小米12Pro已经降到500元,3199元起
荣耀方面,相关人士表示,细节还在制定中预计5月30日荣耀70发布会公布618的优惠方案
此外,618前后多款新手机密集发布上市,厂商希望率先抓住这股消费热潮Vivo刚刚发布了vivo S15系列,OPPO也即将发布Reno 8系列,而这些新手机主要集中在中档价位,有利于开拓市场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厂商和平台在618的参与度并没有往年那么强68能否成为手机销量触底反弹的契机
电信分析师马继华对中新经纬记者分析按照惯例,手机厂商对618寄予厚望,但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方面,当前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压力大,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物流配送受限,另一方面是受限于经营压力,包括手机厂商和电商平台的补贴能力有限,降价幅度有限再加上现在的手机产品缺乏亮点,消费者不愿意换手机综合来看,618今年很难实现手机的强劲销售马继华说
刘玉石表示,第二季度疫情对生产,物流和消费的影响比第一季度更严重,因此第二季度手机市场的整体表现将明显差于第一季度虽然疫情在部分地区得到了控制,但上述环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厂商和平台也在积极备战618挽救业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置换需求整体疲软,预计销售情况不会好于往年同期
孙彪还认为,目前的更换周期牢牢控制着手机市场的出货量该换手机了,自然会买你应该不愿意主动买618会拉动手机销量,真的有限孙艳说
vivo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胡白山此前在公开场合表示,现在国内手机厂商已经进入存量市场,用户的换机周期从最早的16—18个月演变到20—24个月,再到最近的36个月。
市场什么时候会好转。
虽然手机厂商正在进入新的发布季,各种新品不断,但市场何时回暖还有待观察。
目前手机厂商也在积极拓展产品线比如荣耀,华为,OPPO等厂商都发布了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希望提振业绩另一方面,手机厂商也在通过提高手机产品的科技含量来给市场信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目前国内各大手机厂商都进入了折叠屏手机轨道,价格都到了万元以下
据孙彪分析,虽然更新换代周期规律无法打破,但如果全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得以恢复,将对手机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刘玉石略显悲观他说,有报道称,联发科在2022年第四季度砍掉了30%—35%的订单,高通在2022年下半年砍掉了10%—15%的部分高端骁龙8系列订单由于5G芯片是智能手机的关键上游组件,这一停产意味着手机市场至少要到2023年第一季度才会好转对于手机厂商来说,通过其他产品线进行适当的风险分担,已经成为目前普遍的操作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