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空禅:社融对宏观经济的“指向性”作用
一、什么是社融?
通俗的讲,社融就是整个社会的“借钱”总量。借钱的方式包括贷款、股票、债券。统计社融总额构成中,人民币贷款独占鳌头,占了整个社融的62%。换句话说,股市、债市,你平时听它们嚷得很热闹,其实在目前中国经济中的位置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这个比例也反映了你平时在媒体上经常听说的一句话:我们国家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也就是银行贷款为主的市场。
二、社融对宏观经济的“指向性”作用
现在你知道社融就是整个社会“借钱”的总量,很自然就能理解为什么它对宏观经济有这么大的“指向性”作用了。逻辑很简单:全社会新增借钱的总量反映的是什么呢?是这段时间里大家投资和消费的欲望。不管是扩大再生产,或者像车子、房子这种大宗消费,都需要依靠借钱才能实现。所以一段时间里,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再借钱了,甚至还掉一些以前借的钱,那意味着什么呢?肯定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比较悲观的,我们又怕投资折本,又要储粮过冬,所以反映在社会融资总额上就是增速很低,有时候甚至为负。你没有投资,没有消费,很快就会反映在比如GDP这种经济总量上了,经济就会出现疲软或者下滑。所以社融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速是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的,而且还有很强的预测性:如果一段时间里社融特别持续稳定地增长,你基本就可以判断这段时期的经济向好。反之,社融持续下滑,就意味着经济偏冷。如果社融出现突然的下跌或者上涨,就意味着出现了某个特别重大的正向或者负向冲击。
举个例子:
2016年的3月到2017年的8月,中国社融是连续18个月保持15%以上的增速。这期间,GDP的增速大概在6.7%到6.8%之间,就被称为这几年的经济小阳春;到了2018年的下半年,社融增速在10%左右徘徊,大家感觉经济寒气逼人。2008年的6月,社融增速是从21.5%,一下就下降到18%,这就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突然的负向冲击。而且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美国的社融和GDP增长的相关性也差不多高达27%。所以简单地说,社融的增速反应了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是社会消费投资欲望的数字表达,所以也可以看做是最重要的经济冷热晴雨表之一。
三、社融和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之间的较量
这个较量分两个过程:
过程一:社融与货币政策
因为社融是经济的晴雨表,而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维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我们经常会在政府报告里看到这样的句子,要维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要满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需要,或者说要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
接下来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抓手,货币政策会根据社融的数据进行动态调整。只要社融数据持续地向下,货币政策就会偏宽松,就放点资金到市场上进行刺激。反之如果社融数据是持续向上的,货币政策就会保持谨慎,因为你要避免大水漫灌,造成经济过热。
过程二: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预期
货币政策会影响市面上资金水量的充足度,进而影响大家投资消费的能力。作为预先反应的金融市场价格,当然就会率先作出反应。社融数据不好,聪明的机构投资者反而会预期货币政策要放宽松一点,他们就会立马入场,大量的资金涌入,就会使得市场预期变热,资产价格上涨。反过来,社融数据要偏乐观,投资者们就预期货币政策会偏紧张,很多短期的投资资金就会马上离场,资金的流出会使得资产价格下跌。疫情后的这波股市上涨,很大程度也是市场对2月社融数据不太乐观的提前事先反应,预期货币政策会更加宽松。近期央行“降息降准”动作频繁,对此也是一个印证。说到这里的时候,你已经明白了社会融资总额这个宏观指标对股市的影响路径。
四、还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
第一点,社融不是唯一的指标,像CPI、PPI等价格指标,还有工业增加值等利润指标,都对我们的市场和政策有重要影响。但是在预测度和先行性上,社融确实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
第二点,市场和央行对社融数字的解读不一定是正确的,很多时候政策和市场都可能出错。但是从短期资金博弈的角度来看,对不对没有那么要紧,要紧的是市场上大家怎么想。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