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医联体建设成效明显有效缓解“上转容易下转难”问题
人民网北京8月29日电(王国菁)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指导,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城市医联体建设工作推进会”8月22日在成都举行。会上明确了医联体发展目标,目标要求到2019年底,全国118 个试点城市全面启动城市医联体网格化布局与管理,每个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初步形成以城市三级医院牵头、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康复、护理等其他医疗机构参加的医联体管理模式。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邢若齐,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胡瑞荣,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药物和卫生技术综合评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赵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宋世贵以及各地方卫生健康行政人员和医院代表。
医联体建设是施行分级诊疗措施的有效抓手。2015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
推进医联体建设,有效缓解“上转容易下转难”问题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从2009年到2015年,城市大医院服务量占比持续增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量占比呈下降趋势。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胡瑞荣指出,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不足的问题突出,这既影响了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也加重了患者负担和医保资金支付压力。
针对这一医疗现状,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
经过相关部门的有力推进,如今,已经实现全国所有的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同时,经过试点城市及各级部门的探索努力,医联体工作开展已经形成四种成熟模式,即城市医疗集团、远程医疗协作网、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
胡瑞荣对这四种医联体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城市医疗集团有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内资源共享;远程医疗协作网使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促进基层能力提升;县域医共体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专科联盟则能有效补齐薄弱学科短板。
据了解,目前,医联体建设已经成效初显。全国共有城市医疗集团1860个,县域医疗共同体3129个,跨区域专科联盟2428个,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5682个;2018年全国上转患者1235万例次,同比减少15%,下转患者883万例次,同比增加83% ,首次逆转了“上转容易下转难”的转诊局面。
因地制宜,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为推进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构建分级诊疗格局,各地方试点城市也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关举措。
广州市花都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局长曹杨介绍,为有效推进医疗资源下沉,花都区在基层设立名医工作室,专家定期坐诊,使患者在基层收费标准下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诊疗服务。同时,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诊疗水平,对城市医疗集团各单位医护人员实施同质化培训,接受基层义务人员进修。
“优质资源的有序下沉和共享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曹杨总结道,2018年,花都区基层医疗机构急诊量同比增长18.0%,住院量同比增长13.7%,基层首诊率稳步提升。
同花都区有所不同,“中心城区做减法,周边区域有增量”是浙江省在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工作中所采取的策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与药物政策处副处长徐飞鸿介绍,“中心城区做减法”是强化规模调控,坚决遏制城市公立医院在主城区无序扩张,将主城区省级医院编制床位实际执行情况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明确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床位数,原则上不得超过编制床位数的115%;“周边区域有增量”则是引导规模平移,使主城区省市级床位资源流向周边县,适当增量部分向所设省市区级公立医院床位指标调剂。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城市大医院“看病难、看病烦”问题,加大了对基层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
网格化管理,贯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在资源下沉过程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一大亮点。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赵洪伟副处长表示,四川省为使家庭医生签约重心前移,组建了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护士、药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义务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合理划分签约医生团队责任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
镇江市则通过网格化的医联体布局,重新明确集团内各机构功能,建立起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起防、治、康、养、护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健康服务需求。
江苏省镇江市医疗集团党委书记、院长邵教指出,巩固医院、疾控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三位一体”、防治结合的慢病综合防控机制,需要基本公卫、专项经费、医保基金整合使用、同向发力,深入推进“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服务和网格化管理。目前,镇江市医疗集团常驻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为37.16%,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68.32%。
上海市崇明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朱胜利介绍道,上海崇明区实施的是“1+1+1”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通过严格规范家庭医生标化工作量核定与执行,将家庭医生绩效与签约居民数量服务质量挂钩,引导家庭医生与居民成为健康共同体,以实际效果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目前,上海市崇明区常驻人口签约率为39.30%,重点人群签约率为65.58%。
完善体系机制,医联体建设有章可循
有效开展医联体工作,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完善。浙江省湖州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处长胡小军介绍,湖州市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一是完善工作体系。包括完善基层首诊制度、畅通双向转诊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全程健康管理四个方面;二是完善指标体系。建立起基层提升、效率提高、高峰凸显和满意提升四个方面、二十个城市医联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围绕人事、薪酬、医保、价格、财政等建立城市医联体建设政策保障;四是完善考核体系。按照“两结合两挂钩”的原则,即医联体考核与三级医院绩效考核相结合、与社会和群众评价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医疗机构发展规划、财政投入、经费拨付、医保支付、评先评优相挂钩,与领导干部薪酬、任免和奖惩,以及职工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相挂钩,形成“多劳多得, 优绩优酬”的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体系。
“目前四个运行体系基本建成,这给湖州市医联体建设明确了目标方向,明晰了权职清单,建成了运行架构,使工作融合初显成效。” 胡小军表示。
山东省日照市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体制改革。日照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张玉新介绍,一是以管理体制变革,构建城市医联体建设保障体系,提高政治站位,创新思路理念,把城市医联体建设作为聚集城市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打造“健康日照”;
二是以运行机制变革,激发城市医联体建设发展活力。围绕医疗、预防、康复、护理、养老“五位一体”服务,着力在医联体运营模式、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
三是以制度创新变革,完善城市医联体建设标准规范,用工程化、项目化办法,聚焦关键领域,把握关键环节,精准落地落实;
四是以服务能力变革,提升城市医联体建设整体效能。推动服务能力提升、城乡双向流通,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医联体建设重在质量,为进一步加强医联体建设,胡瑞荣在下一步工作安排中强调,要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医患利益趋同。并使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实现病人不动,信息移动,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