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卡“一卡通”,不只是技术问题
据媒体报道,近日,北京正式启动“改善医疗服务百日行动”。这次活动所涉及的改革事项比较多,像压缩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实行检验结果线上推送等,都直指时下民众就医过程中的“痛点”。这里面尤其以推进身份证、医保卡取代实体就诊卡最具便民价值。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到一家医院就医,都要办一张该院的就诊卡。过多的就诊卡,不仅增加了患者持卡的不便,一些涉及押金问题的,还增加了患者的不必要支出。正如去年国务院大督察第一督察组在对国家卫生健康委进行实地督察后指出的,就诊卡太多、需反复挂号等“堵点”,已严重影响了患者就医体验。
北京的这项举措,则有效地疏通了上述“堵点”。实现就诊“一卡通”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仅节省了患者就诊时间成本,还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特别是,根据报道,北京此次取消就诊卡,主要是依靠技术的“赋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的做法值得在全国进行推广。
实际上,近几年来,“就诊卡多卡困扰”的问题备受社会关注。2018年,国家发改委牵头面向群众征集的社保医疗领域民生堵点问题中,“就诊卡多卡困扰”位列“百堵之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包括北京在内,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改革行动。比如济南,在2016年就实现了社保卡代替就诊卡。而在今年3月21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更是做出承诺,称在2020年要结束一院一办卡的时代,全面推行电子健康卡,实现一卡通用,一码通用。
这些承诺和举措,让人们看到了相关部门解决“就诊卡多卡困扰”的态度和决心,但需要指出的是,患者就医实现“一卡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事实上,早在2012年,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已针对跨机构跨区域健康服务“一卡通”进行布局,但推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技术上的问题,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电子化信息平台,各医院的系统互不兼容。即便是在北京,现在仍有许多三级医院还在沿用院内就诊卡,有的医院若不先办就诊卡并与医院关联,患者甚至无法在网上预约挂号。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部分医院考虑到处方泄露、病员流失等因素,不太愿意资源共享,因此有些医院的积极性不高。
北京的举措证明了就诊卡“一卡通”的推广,并不是卡在了技术方面。相关部门应在突破医院之间的壁垒方面下足功夫,在信息安全、信息融通等诸多方面,出台针对性举措,比如,可针对不同医院设立不同账户,这样既能打破就诊壁垒,也能防止信息泄露,以提高医院的积极性。此外,相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关考评和奖惩制度,对不配合的医院进行严厉的处罚。
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来说,就诊卡“一卡通”的实施已势在必行。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担起责任积极牵头,各医疗机构主动配合,不要让推广“一卡通”停留在口头上。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