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手段探索垃圾分类新路径
垃圾分类最近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连日来,广州对垃圾分类工作再部署,提出全链条提升、全方位推动、全社会动员,推动广州垃圾分类工作走前列。与此同时,按照住建部会同多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国是垃圾产生大国,据估算,全国每人每天平均要产生1公斤垃圾,三分之二的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的困局。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而减少垃圾数量的必要手段。事实上,垃圾分类也是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开始实施严格的生活垃圾分类。我们经常可以在日剧、韩剧中看到有人因错过扔垃圾时间而狂追垃圾车的场景。而不少赴美国、德国的留学生出国后要学会的第一课就是如何扔垃圾。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卓有成效的垃圾分类办法,科技手段正成为破解垃圾分类问题的重要帮手。阿里工程师志愿者与公益环保组织合作,搭建了首个互联网垃圾分类数据库,淘宝上线AI识别垃圾分类功能,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就不用为垃圾分类而烦恼。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智能科技的普及也让人们不用再追着垃圾车跑了,不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企业正在朝气蓬勃地发展。广州不少社区都装有一款名为“小黄狗”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这是一款智能化物联网终端设备,通过自助交投、自动称重,可实时回收饮料品、废旧衣物、废旧报纸和电子废弃物,给予居民相应积分并转入手机微信钱包。这样的智能回收设备还有不少,不仅可以方便人们全天24小时分类投放垃圾,还通过环保金或积分奖励,有效提高垃圾分类效率。目前广州正在加速推进“大数据+智能化+积分制”垃圾投放收集模式,科技手段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垃圾回收是一个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全链条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垃圾减量的目标。否则,难免面临“分类一小时,收运一分钟”的现象。完善的投放、收集、运输、分拣处理系统必须与市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同步推进,这是必须尽早实现的硬指标。
在这方面,也不妨多借助科技的力量。目前已有不少企业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和创新。比如,我们日常用的塑料吸管虽然不起眼,但全球每年消耗数量达数百亿支。目前,已有科技企业成功研发出一种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吸管,取代一次性塑料吸管。再比如,有企业实验室已研发成功超过1200种源自垃圾的新型材料,将生活垃圾如塑料、纸张、布料、金属等零污染转化为建筑和装修的新型材料。还有的运用科技手段,将垃圾加工成为无污染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对于这样引领循环经济产业的企业,不妨在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只有企业能够从中获利,才能推动更多人加入将垃圾变废为宝的行列。广州要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保障再生资源回收的资金和场地。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希望更多的高科技能应用于垃圾分类中,各方携手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共建绿色家园。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