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乱要生活费折射价值观扭曲
近日,一名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却遭到母亲拒绝。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如今正值开学季,生活费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呢?有媒体记者走访了四川大学、成都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学校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都在1500—2000元之间,少部分学生在1000—1500元之间,还有个别学生的生活费在3000元以上。
父母给的是2000元,自己的心理期待却是4500元,落差确实挺大的。但也正因为这种落差,让今年的大学生生活费话题更多了些“反思”意味。毕竟,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已成年,2000元的生活费,就平均标准来看,已经不算低了。在这种背景下,还理直气壮在网络发帖表达自己的“委屈”甚至向外界求助,未免有点过于“任性”了。
必须承认,一些“过来人”拿过去自己三五百元的大学生活费标准来与当下的大学生活标准直接对比,确实是不太合适的。毕竟,生活水平在变,消费观念在变,物价在变,并且囿于家庭背景、专业需求的不同,大学生活费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大学生如何看待父母给出的生活费,生活费又是如何花的,在本质上仍是一个教育议题,它需要放在教育的语境下来讨论,才能有更理性的答案。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位女生发布的求助帖中提到,高中时父母给自己高额生活费“眼睛都不眨”。言下之意,正是父母过去给自己的“优待”,大大提高了自己对大学生活费的预期,或是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尽管说,高中时期父母给多少,大学时期就“只能多不能少”,这未免有点牵强。且生活费“变少”的背后,也可能存在着父母其他方面的“良苦用心”,如或意识到过去给得太多,开始有意锻炼孩子的自立、节约意识,抑或是家庭经济方面遭遇变故而不得不节省“开支”。但是,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其对金钱的概念,消费意识,确实是需要一步一步培养的。如果以往都是“放任不管”,到孩子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阶段再来临时培养其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的确很容易引发“不适”。
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要将孩子吐槽生活费的责任推给父母过往的“娇惯”。而是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如何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消费观乃至理财观,已成为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当下物质条件较为丰裕的社会,则是要培育孩子们“适度”的消费观,懂得克制随意挥霍的冲动,并逐步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自立能力。当然,吃苦、节约永不过时,但当下“适度”消费是一个年轻人更愿意接受也更符合现实的选择,这背后或也蕴藏着某种教育思维的变迁。
曾有媒体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有零花钱,而相当一部分孩子都存在着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等问题。这也让财商教育的概念近年来不断升温。尽管这之中尚不乏争议,一些培训也存在规范上的问题,但就现实而言,这方面的能力培养的确越来越值得重视,且在课堂教育中也有必要引入。事实上,相关方面已经有行动,比如证监会此前就表示将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考虑根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不同的教育程度推广证券投资知识、提高风险意识。而广州在前几年就开始在一些中小学试点开设金融理财课。当然,这方面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