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溺亡频发警示农村文化生活需“补课”

发布时间:2019-08-01 12:23来源: 网络阅读量:18148   

每年夏天,青少年溺水事件都是难以避免的“夏暑之痛”,时不时都有悲剧事件见诸报端。据媒体报道,溺水已成我国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死因,全国每年约有5.7万人溺亡,其中14岁以下的占比高达56.58%。从近几年的数据看,溺亡事件在农村地区呈多发趋势。

农村中小学生溺亡事故多发,背后固然有农村地区水网密布、学校安全教育相对不足、留守儿童缺少管束等因素,但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深层次原因,是农村学生的暑期生活非常单调。暑假期间,很多农村学生把玩水、野泳、摘莲蓬等当作一大乐趣,增加了溺水隐患。

大家不妨想想,每年这个时候,城里学生和农村学生分别在干啥?城市家庭的经济条件更优越,家长们大多会让孩子以补习班、夏令营、国内外旅游等方式度过暑假。即使经济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城市学生,也有机会享用公共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等丰富的城市公共资源。

相比之下,农村学生的暑期生活单调得多。在很多农村地区,篮球场、乒乓球桌等基础设施不常见,图书馆、博物馆更少,各种文体活动也几乎没有。加上很多农村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老人们也管教不严,孩子们只能自娱自乐,“没有好玩的地方,就只好去玩水了”。

此前,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江红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农村小孩溺亡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公共服务资源能给儿童带来更丰富的娱乐消遣手段,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资源是孩子们热衷于玩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鉴于此,要改变农村青少年溺亡事件频发的现状,除了媒体呼吁较多的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地方政府系统性排查隐患点、强化家校互动等常规的手段之外,还必须想办法丰富农村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填补暑期空白,让农村青少年们找到玩水、野泳之外的其他乐趣。

具体来说,一是要增加公共服务投入,解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些文体场所和设施,这是让农村学生和村民都受益的善政;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把农村学校已有的图书馆、阅览室、体育设备等用起来,让学校成暑期好去处。

二是要把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有关的政策落实到位。此前,为推动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地区陆续建立了农家书屋,但部分农家书屋存在开放时间短、少儿类图书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改变。此外,当前还有一些针对农村地区的“文化扶贫”项目,有关部门可以积极争取,推动文艺、少儿科技展览下乡等,让暑期生活更丰富。

此外,加强城乡资源统筹也是一个可行的思路。教育部门可以通过“结对子”的方式组织一些暑期活动,比如组织农村孩子到县城或市里游学,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城市里的文化宫、博物馆等资源,或是组织志愿者到农村地区支教、开展实践活动。多措并举,不仅有助于填补农村孩子的暑期空白,减少安全隐患,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叶志伟)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