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丝不尽蜡炬辉永恒
“我看山看水小学最美,儿童最让我爱恋”“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当教师远比蜡烛永恒”……7月18日,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1岁。
从18岁走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刻开始,李吉林就把所有的心血、情感、精力都投入到了小学教育,并创造了对我国小学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情境教育。在李吉林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她哪家医院都不愿去,只肯住在南通市中医院,透过窗户,就能看见马路对面心爱的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她说:“看到孩子们在开心玩耍,我就放心了……”
让孩子忘了下课时间
李吉林1938年5月出生于江苏南通,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一直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她是中国小学教育领域中一面独特的旗帜,自1956年担任小学教师以来,李吉林花费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探索小学教育的改革路径。
1978年,看着眼前封闭式的语文教学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弊端,李吉林万分焦虑。为了让儿童更好地学习母语,她不断研究现代教育理论,钻研古代文论经典,最终从“意境说”中敏锐地发现儿童教育所需的“真、美、情、思”,积极进行情境教学实验。
“下课了,孩子竟不肯下课,是李老师课堂上的常态。”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施建平说,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多年来,李吉林始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不仅对中国课程模式的进步起到了突破性的推动作用,也是对世界范围内课程领域学术动向的回应。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一名……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李吉林对教育的热忱、对孩子的热爱,是在“情境”探索道路上永不止步的初心。
不知疲倦的教育推进者
“教师应该是思考者。”李吉林看来,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几十年来,她挖空心思在教学上苦下功夫。
在长期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李吉林不断思考当时一线教学的弊病:中国教育长期受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过分偏重认知,忽略了情感与创造性的培养。
按照当时的教学规定,一年级的学生必须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反复学习、拼读最基础的拼音字母。在这样的进度下,一些学得快的孩子想识字却识不到字,学得慢的孩子面对长时间的学习,效率也不高。
要改变,创新是关键。抱着“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的决心,李吉林用铁笔刻蜡纸,为学生编写扩展教材。10个学期10本书,每本书的每一页都由李吉林亲刻亲编。这样的付出让孩子们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丰富了起来,效率也不断提高。
为了孩子们能在作文中生动地描述日出,李吉林曾经半夜起床,孤身一人骑车,赶在黎明前到达白天选好的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实景设计;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写好作文,她顶着烈日,到郊外,到田埂寻找老黄牛、大水牛;为了情境教学,她放弃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有多少个夜晚,孩子醒来,她还在灯下通宵达旦……
半个世纪以来,李吉林没有抱怨,没有邀功,自始至终她只有那一句质朴的期望:“我一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情境教育能够走向大众。”
薪火相传 爱的教育从未止步
在理论与实践步步为营的扎实基础上,李吉林仍然不忘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是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她总认为,对年轻老师“传、帮、带”是一种责任。“培养一个好教师,可能比培养一个好校长更难。”这是李吉林经常说的一句话。
多少年来,李吉林一直热衷于辅导年青一代的教师。她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为他们量身定制发展规划,为青年教师上了上千堂示范课,不厌其烦地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案,还亲手帮忙制作教具。
面对面地教,手把手地带,李吉林放弃了许许多多的休息时间和休闲假日,费尽心血,无怨无悔,即使生病也孜孜不倦。据江苏省特级教师唐颖颖回忆,1995年国庆节前夕,为了帮助自己参加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比赛,因胃出血躺在病床上的李老师仍然一遍又一遍地琢磨教材,甚至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学校听自己的试教课、帮自己修改教案。
“那时候,情境教育在全国影响深远,各地都邀请李老师去讲学。她却常常把这样的机会让给我们。”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副校长吴云霞说道。据悉,目前已有20多位由李吉林教导的青年教师在全国多个城市讲学,总场次达两百多场。他们热情传播情境教学的种子,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此外,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在李吉林的悉心指导下,编写了《情境语文》《情境数学》等知名教材;为了将情境教育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李吉林还创办了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李吉林老人走了,但她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依旧继续着她的事业,这恰恰是对她最大的告慰。(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9日 08版)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