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花式”课堂学子新鲜难忘
马志山(左一)与导师纳希德·阿尔沙拉维(左四)参加二〇一九中国驻亚历山大总领馆新春招待会。
孙滢坼(左一)与小组成员在汉江边。
留学海外,学子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课程模式和学习方式,感受不一样的课堂氛围。有趣的“户外课堂”、课堂讨论中的思想碰撞、授课老师的关怀与照顾……都是学子留学之路上难忘的记忆。
交流实践
“户外课堂”花样多
对学子来说,一些别出新裁的上课方式在给他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令其印象深刻。
孙滢坼在韩国嘉泉大学攻读朝鲜语专业,这学期的韩国文化阅读课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为了让我们与韩国同学交流、更充分地体验韩国文化,设置了非常有意思的课堂项目。”她说。授课老师选择了一些能够展现韩国文化的代表性地点,如民俗村、景福宫、国会议事堂等,由学生组成一个个小组,从中选择景点,以组为单位出游,开展交流活动并记录整个过程。最后将探访内容、收获与感想以课堂报告的形式呈现,作为期末成绩的考核依据。
当时正值四月,樱花盛开,孙滢坼的小组决定前往国会议事堂和樱花庆典。她说:“樱花大道旁边就是汉江,两位韩国组员还给大家买了啤酒和薯片,我们一起坐在汉江旁,边吃边聊,气氛融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韩国当地的习俗和文化,这与课堂教学是不一样的。”从出发前准备、活动中记录,再到活动后制作课堂报告发言稿,均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这次“户外课堂”结束之后,孙滢坼和小组中的两名韩国同学成了好朋友。制作课堂报告时,韩国同学会帮她纠正用词和语法错误。“我们的这份报告拿到了很不错的分数。”孙滢坼笑着说。
亦师亦友
课堂生动又亲切
留学在外,遇到一位关怀备至的老师,也会让学子的海外课堂变得温暖而亲切。马志山在埃及亚历山大大学读完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硕士之后,继续在该校攻读博士。他最敬爱的就是自己的导师纳希德·阿尔沙拉维——一位60多岁的学者。“她不仅有学识,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交流时,她习惯叫我们‘孩子’,而且也真如关心孩子一般关心我们。”马志山说。
若是有中国学生生病了,她会担心学生去医院沟通不方便,碍于自己腿脚不便,便请自己的助教陪着一同去医院。“在课后,她常问我上节课听懂了多少。当我提出对于某一部分的疑惑时,她会提示我思考的方向,还叮嘱我:如果还是弄不懂,下节课一定要问她。正是因为她的循循善诱,读博士时我依然选择她做我的导师。”马志山说。
“乒乓球课老师像我们的‘大朋友’,经常买零食‘奖励’我们。”孙滢坼说,老师会在乒乓球桌上放置4个纸杯,如果学生能把球打进杯子,就可以收到‘零食奖励’。“其实学生并不是为了零食,只是这种方式很有趣,能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她说。有的同学动作不够标准,老师会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一对一地指导练习,他非常有耐心,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演示和指导动作,直到他们领悟为止。
思想碰撞
讨论课收获满满
不少学子提到,常能碰撞出思维火花的课堂讨论让他们印象深刻、收获颇多。马志山说,在一堂中埃关系课上,他突然被老师邀请到讲台上进行演讲,主题是关于东西方文化间的影响。这门课程以往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这是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即兴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紧张,他出现了一些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但最后老师仍然肯定了他的观点,并对他没涉及到的方面做了补充。“课堂上有中国学生,也有埃及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讨论同一个主题时常常会碰撞出火花。”马志山说。
孙然在英国杜伦大学攻读市场营销专业,学习中她最喜欢的就是研讨会环节。老师提前布置任务,学生课后自行收集相关资料,上课时在老师的主持下进行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也可以反驳其他同学的观点,最后再由老师总结讨论内容。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市场营销策略课,讨论内容是“为何超市要定时调整货物摆放位置”和“为何麦当劳竖着排队而星巴克横着排队”。由于话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各持己见,发言非常积极踊跃,后来甚至开始了激烈辩论。“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听老师讲授知识,也是在鼓励我们勇于表达自己观点,锻炼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孙然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