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聚焦国内市场激发内生增长动力”
9月4日,在成都举行的“2019企业内生增长高峰论坛”上,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罗默作主旨发言。张涛 摄
9月4日,在成都举行的“2019企业内生增长高峰论坛”上,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内生增长理论领军人物、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保罗·罗默(Paul M.Romer)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应该把注意力聚焦国内市场,激发内生增长动力;企业发展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注意结合社会价值的实现,而这其中需要政府平衡社会和企业的利益;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罗默则建议,必须敢于放弃那些好看却不切实际的发展方案。
发展路径:坚定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罗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外部世界经济杂音,中国需要坚定信心,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把更多注意力投到内贸的发展上。
罗默向记者说,“回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美联储上调了基准利率,美国经济出现通胀和萧条,那个时候中国是怎么做的呢?一般来说,如果外部存在不确定性或者存在经济萧条,不应对自己国内的政策进行改革和开放,但那个时候邓小平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因为他认为这对中国而言是一件好事。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决定什么样的事情对中国是最有利的。”
罗默强调说,中国没必要追随其他国家的发展路径,需要走自己的路。在这方面,“中国的数字科技战略,就体现了远见,我认为这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径。”罗默在论坛上指出。
不过,罗默也指出,在发展数字科技方面,“中国现在需要去探索创新的方式,创造更好更新的模式来发展数字科技。”
罗默进一步指出,中国应着力消除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推动人口流动,比如推动更多人去深圳就业和创业,建立更多的公司推动创新。
商业创新:果断放弃好看不中用的“花”
如何通过创新推动发展?在采访中,罗默表示,当前,中国企业在制定未来发展方案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务实的原则,进行有效的商业模式创新。罗默建议企业管理者放弃那些最难实现的目标,放弃那些看似美好、但最终不会化为现实的“花”。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罗默指出,企业需要充满“想象力”,需要对未来发展进行多种可能性的探索,“要有科学的规划。我相信科学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科学,意味着要倾听别人的想法,承认自己的错误想法,企业领导人要做到这一点。”同时,“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百花齐放’。比如在100个参与者中,找出合适的方案。”
罗默强调说,要避免过度过远的规划,因为实际情况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还要“有勇气放弃那些看起来非常漂亮、但最终产生不了好的效益的‘花’,我们需要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罗默说。
什么是好的“花”?罗默说,“我们认为,(这种花)是那种既能为企业创造利益,也能满足人的需求,且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中国需要有这样的发展理念,才能避免成为一个“追随者”。
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罗默认为,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公益项目方面,建议探索一些创新的商业模式解决收益问题。比如,全世界已经建有很多座机场,这就需要思考,我们在建设新机场时,必须要有更加创新的商业模式。
融合发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和谐共生?罗默认为,中国当前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前一段时期,发展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但现在进入到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阶段。“我们要创新商业模式,既要满足企业效益,也要兼顾社会效益,这才是高质量的发展。”
罗默认为,平衡好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西方国家也是如此。
罗默还指出,在全球层面上,需要相互协同和合作,来实现从未实现过的成就,比如减少碳排放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尽管全球达成统一的协议还是有点难度。
最后,罗默强调说,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越来越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应该探索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加强内贸的发展,走好自己的路。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