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改革寻找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一线视角)
紧握改革创新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紧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走进美的集团南沙智能工厂,200多台机器人一字排开替代了过去流水线上的工人;在顺德格兰仕集团,高端智能家电产品以自主品牌生产销售,不再贴牌生产……深入广东的企业调研,不禁被欣欣向荣的高质量发展潜能所震撼。今年上半年,广东经济总量首破5万亿元,增长6.5%,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快于整体,二者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至56.5%和31.6%。“大块头”跑出了加速度,广东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快速前进。
从改革开放之初借“三来一补”发展起来的“岭南服”,到后来“岭南药”“粤家电”席卷大江南北,广东制造业名声在外。然而就在几年前,广东的低端产业还占较大比重,新产业还不能完全挑起大梁,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受制于人……这其中除了发展阶段等客观性因素之外,更多涉及科技管理体制、人才发展机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体制机制问题。
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理顺创新的体制机制。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广东紧握改革创新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紧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发展的质量问题、效率问题、动力问题,推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
制造业的核心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保障是制度创新。能否在高质量发展中一往直前,主要就看能否打好改革组合拳,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在这方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提供了一个范例。作为全国首个新型科研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全新的投入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探索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被人称为“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制度创新带来的动能,创造出高效立体的孵化体系,为广东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高标准建设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是党中央对广东寄予的一个重要期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正式颁布实施,如何打破体制障碍、创新融合机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广东以推进大湾区统一的市场连通、贯通、融通为重点,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政策对接、青年创新创业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大湾区建设任务落地落实。通过大湾区建设,带动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成为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
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同样不容忽视。“木桶原理”说明,短板不补,不仅拖累发展速度,更制约发展质量。广东的短板很明显,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二元结构壁垒明显、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当地难等。换一个角度思考,发展的空间会不会在“洼地”,发展的后劲会不会在“短板”?针对“短板”,广东正改革相关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去年底《广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颁布实施,这个评价体系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为的就是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体制机制制约,在全面扩大开放中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广东必能抢占未来发展高地。
(作者为本报广东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29日 05 版)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